经典案例
Classic Case
河南省平顶山叶县教育信息化PPP项目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人口约89万人。全县有中小学383所,其中教学点195所,教学点占比51%,教师7000余人,在校生15万余人。
2017年,叶县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105个县(市)中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82(转引自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8),是省级贫困县,又面临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扶贫先扶智,为促进叶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采取政企合作PPP模式,实施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本方河南天业仁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12亿元,在全县建成了一个城乡一体、互动互通的教育城域网和教育大平台,有力支撑了叶县“脱贫摘帽”和通过均衡县验收。在此次疫情期间,充分展现了PPP模式政企合作的优势,有力支撑了全县“停课不停学”工作,“叶县模式”得到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的关注和认可,专门进行调查和研究。
-
1.建成叶县教育“智慧大脑”
建成了强大的县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数据中心。为防范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叶县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一个大平台”思路,把教育机构、学校、师生、家校的所有应用系统和资源、人人通空间,全部架设在县级教育数据中心,对外提供统一门户服务,确保应用在“一朵云”上。同时,在运营中心部署大数据指挥中心和智真会议室、智慧课堂、名师直播间、巡课督导室、创客空间、管理平台、教学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了对全县教育的全局性管理。
-
-
2.建成叶县教育“神经网络”
依托裸光纤教育城域网方案,设计了全县“一张网”全网可视化管理。采取全光纤连接的方式,把全县383所中小学连接起来,建立了双路万兆到乡镇、千兆到校、千兆入班、无线全覆盖的高速教育网,保障了城乡互动教学、一校带多校、直播课堂等重型资源的应用效果。
-
3.健全叶县教育“智慧终端”
没有终端,就无法支撑应用。一次性规划了数千台多媒体设备和万台师生终端,提升了师生用机比,实现了班级多媒体全覆盖和城乡互动教学。所有乡镇优质校均配备有录播教室,实现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校教学。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与县城的运营中心连接,实现专递课堂和全县城乡共上一堂课。师生配备云终端,全部与数据中心连接,实现全县一朵云。
-
4.实现优质资源“精准推送”
在项目中,为每个课堂多媒体设备配备了“均衡学堂”教学系统,向上能与县级数据中心和智慧教育运营中心互联互通,为课堂教学提供直播、互动、点播及同步到课功能,满足全县范围的教学直播互动,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根据叶县教材版本,按课程章节分门别类提供教学资源,资源匹配精准到课,使每名老师都能轻松上手、迅速掌握、常态运用。
通过上述建设,使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都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达到了“校校通网络、班班多媒体、师生有终端、课课有资源、城乡能互通”的建设目标。在全县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向教育信息化2.0目标迈进。
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目前已建成一个全光网络覆盖叶县所有中小学校的教育城域网和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连接383个校园网、2400余间课堂,覆盖数十万师生和家长,一次性完成全县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
-
G-重视与政府紧密合作、建立良性合作机制
PPP模式的本质是政企合作,共同推进公益事业发展。叶县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公司积极支持叶县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脱贫摘帽等工作,政府对项目工作也非常重视。2018年5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项目启动大会,叶县县长徐延杰及社会资本方共同出席会议。2020年1月,在河南省两会期间,县长徐延杰接受人民网专访,对项目助推叶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充分肯定。
-
F-加强资源整合能力,金融支持助力项目建设
县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资金需求庞大,单个项目往往需要数亿元,所以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天业仁和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了良好合作,并获得了大额度授信,使教育信息化PPP项目大面积推广有了资金保障。同时,河南省财政厅旗下投资平台——河南农投金控股份有限公司,也给予了天业仁和在资金、政策、资源对接、宣传等方面大力帮助,同时也把教育信息化PPP项目,作为重点扶持的业务之一。
-
E-充分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提升企业服务能力
PPP项目建设涉及平台、网络、终端等软硬件设施及施工、培训、应用推广等工作,仅靠项目公司一家无法提供更好服务。为提升项目服务能力,项目公司整合华为、腾讯、金山、浪潮、希沃、奥威亚等行业一线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服务。与叶县教育体育局建立PPP项目领导小组,联合叶县教育质量提升办、教育股、师训股、教研室、电教馆和中心校等相关单位,制定项目建设、培训、应用工作行事历,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项目启动之初,共同组织100名“先锋教师”参与项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县域信息化标杆”行动;2019年,项目公司支持教体局面向全县学校开展“网上开学第一课”、开展“叶县首届教学管理论坛”和“网络点课评课”等大规模网络教学教研活动。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项目公司组织各厂商企业,共同为叶县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提供支撑,保障了叶县线上教学工作的稳定进行。
-
U-积极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引导项目深层次应用
2018年,参与北京大学“中国学习计划”课题,探索中国学生深层学习机制。
2019年,与郑州大学合作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探索农村教育均衡与创新的发展规律和方向。
2019年,与河南省教育质量学会合作,聘请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发起成立河南省教育质量学会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与指导。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目前已经在《人民教育》、《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研究成果。
由项目公司设立“天业仁和”杯原创资源大赛,每年举办一次。2018年、2019年已连续举办两届资源大赛,分别邀请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教授、专家全程指导。尤其是2019年资源大赛委托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进行评选,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
S-重视学校应用推进、确保发挥应用效益
为推进应用落地,项目公司走遍383个项目学校,培训覆盖每一所学校,包括偏远教学点。全面启动了“三个课堂”的开展实施,专门针对“三个课堂”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软硬件研发和教学资源制作,并根据广大师生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优化升级,确保“三个课堂”应用易用、好用。同时与叶县教体局一道探索“三个课堂”的有效开展形式,一起组织实施开展,专递课堂形成了“1+3+N”(一个主讲端、3个互动点、N个观看点)的创新开展模式,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也有序进行开展,目前,全县“三个课堂”全面形成了常态化开展,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解决了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项目推进中,采用(G:政府主导、F:金融支持、E:企业实施、U:高校助力、S:学校应用)协同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搭建平台,模式创新、促进均衡”,有力推进了项目深入应用,提升项目应用效益。
-
1、PPP模式能够化解政府投入困境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工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均衡县达标的基本要求,同时纳入对各地政府的考核,凸显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但由于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域要达到规定的生机比、师机比、多媒体课堂全覆盖及城乡互动教学,投资需要数亿元,仅依靠县域财政一次性完成建设相对困难。而采取逐年分批建设的方法,又造成城乡、校际间无法及时统筹建设,影响信息化的整体应用效益的实现。加上信息化设备三、五年又进入更新期,追加投入压力巨大,不少地区出现严重的“边建边废”现象。同时县域缺乏专业人员,日常维护尚可,但没有能力支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运维与推动信息化的深入应用。这种分阶段投入、缺乏运营机制的建设方式难以发挥整体应用效益,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国家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等文件,对教育信息化做出重要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8部门下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鼓励在教育行业采用PPP模式,帮助地方政府进行均衡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信息化采取PPP模式是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体制创新的一次新尝试,通过调动社会资本,不但引入了一次性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项目的运营效益,化解了长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
2、PPP模式能够确保“顶层设计”实现
在PPP项目中,由于投入资金体量大,且投资方需要保证项目在未来运营期间(不少于10年)的可用性,因此,在建设时会遵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标准来通盘考虑和进行顶层设计。叶县项目建设中,遵循教育信息化1.0“三通两平台”和教育信息化2.0“三全两高一大”的要求,在全县实现“三通”的基础上,建成了“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保证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实现。顶层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县域教育信息化发挥整体效益,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
-
3、 能够破解“边建边废”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地方缺乏专业性团队、效率不高,是影响教育信息化落地的制约因素。而必须成立运营团队,负责项目全周期的运营服务,是PPP项目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叶县项目中,在当地成立项目公司,负责十年运营期中的教育城域网、数字校园、软件平台的管理与维护,以及资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研究等公共服务,政府按效付费,这种机制保障了项目的长效使用。